爱探索 - 邀您一起探秘中华上下五千年!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民国风云 > 民国高考那些事 盘点单科零分被录取大师(2)
本文来源:网络 发布时间:2015-12-26
人气:

二、学非仕,招考标准无需一刀切

这些偏科天才们之所以能被破格录取,首先是因为民国时期普遍存在的高考自主招生制度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,即实行高等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政策。因此,各校招生考试连科目都不尽相同,如北大招生考试分第一类和第二类,第一类为文、法、商三科招生,别的不考,必考中文和英文;第二类为理、工科招生,则要考数学。

到1929年,北京大学本科生入学则仅考国文、外文(英文、德文和法文选其一)、中国历史、外国历史、化学五门。而且国文考试只有一道作文题,考生写篇作文就行了。

但武汉大学文科,就要考国文、党义、数学、历史、地理、化学、物理,没有英语;理科则为国文、党义、英文、数学、化学、物理、历史、生物。

民国时期,学生在化学实验室里。

教育学者们分析民国初期实施自主招生的原因,首先是因为当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起步之初,发展速度快但不平衡,各高校性质、层次和规模差异显著,很难用同一标准招考学生;

其次,这也是清末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自然延续,因在近代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之初,中等学校毕业生数量不足,高校只有从办学实际出发,多途并举,才能招到足够的学生。

并且,民国初期军阀混战不休、社会动荡不定,中央政府权威有限,没有、也不可能公布一个全国统一的学生入学考试规程。而当时的高校数量也少,于是,由学校自主招生,便成了最简便易行的选择。

更重要的是,民国时期主政者的政治理念和教育理念,认为选官考试和教育考试应当分离的观念非常强烈,大学的目标在培养人才而非官僚,无需统一标准一刀切。因此,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、选拔,另有一套与高校招生考试并行、互不相干的独立体系,并有专门的考试与人事管理机构。

这其实是对延续1300年的科举“选拔官吏、沟通社会、统摄教育”教育观念的强烈反弹,此类科举制功能表述最终的指向,概而言之便是“学而优则仕”。而这正是经历过晚清科举制的民国初期主政者们、新派学界精英所强烈反对的。

搞笑图片

本站主要提供:ufo外星人奇闻异事搞笑图片历史考古军事娱乐养生等信息,希望大家喜欢。